修訂日期: 2006/04/12 發行日期: 2008/1/25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2, No. 1665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
之高麗藏 CD 經文,日本 SAT 組織 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亦名瑜伽總持釋門說菩提心觀行修行義)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三千戶賜紫贈司空諡大鑑
正號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
大廣智阿闍梨云。若有上根上智之人。不樂外道二乘法。有大度量。
勇銳無惑者。宜修佛乘。當發如是心。我今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不求餘果。誓心決定故。魔 宮震動。十方諸佛皆悉證知。常在人
天。受勝快樂。所生之處。憶持不忘若願成瑜伽 中諸菩薩身者。
亦名發菩提心。何者謂此諸尊。皆同大毘盧遮那佛身。如人貪名官
者發求名官心修理名官行。若貪財寶者。發求財寶心。作經營財物
行。凡人欲求善之與 惡。皆先標其心。而後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
發菩提心。修菩提行。既發如是心已。須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
者。三門分別。諸佛菩薩。昔在因地。發是心已。勝義。行願。
三摩地為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
故說三摩 地於諸教中。闕而不言。一者行願。二者勝義。三者三摩
地。
初行願者。謂修習之人。常懷如是心。我當利益安樂無餘有情界。
觀十方含識猶 如己身。所言利益者。謂勸發一切有情。悉令安住
無上菩提。終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 度真言行人。知一切有情。皆
含如來藏性皆堪安住無上菩提。是故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故
華嚴經云。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
得。若離 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所言安樂
者。謂行人。即知一切眾生畢 竟成佛故。不敢輕慢。又於大悲門
中。尤宜拯救。眾生所求皆與而給付之。乃至身命而不悋惜其命
安存。使令悅樂。既親近已。信任師言。因其相親。亦可教導。眾
生愚 矇。不可強度。真言行者。方便引進。
二勝義者。觀一切法無自性。云何無自性。謂凡夫執著名聞利養
資生之具。務以 安身。恣行三毒五欲。真言行人誠可厭患誠可棄
捨。又諸外道等。戀其身命。或助以 藥物。得仙宮住壽。或復生
天以為究竟。真言行人。應觀彼等業力若盡。未離三界煩惱尚存。
宿殃未殄。惡念旋起。當後之時。沈淪苦海。難可出離。當知外
道之法。亦 同幻夢陽焰也。又二乘之人。聲聞執四諦法。緣覺執
十二因緣。知四大五陰畢竟磨滅。深起厭離。破眾生執。勤修本
法。剋證其果。趣大涅槃。以為究竟。真言行者。當觀二乘之人。
雖破人執猶有法執。但靜意識不知其他。又成果位。已灰身滅智。
趣其涅槃。如大虛空湛然常寂。有定性者。難可發生。要待劫限
等滿。方乃發生。若不定性者。無論劫限。遇緣便迴心向大。從
化城起為已超三界。謂宿信佛故。乃蒙諸佛菩薩而以方便。遂發
大心。乃從初十信。下遍歷諸位。經三無數劫難行苦行。然得成
佛。既知聲聞緣覺。智慧狹劣。亦不可樂。又有眾生。發大乘心。
行菩薩行。於諸法門。無不遍修。復經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萬行。
皆悉具足。然證佛果。久遠而成。斯由所 習法散致有次第。今真
言行人。如前觀已。復發利益安樂無餘眾生界一切眾生心。以大
悲決定。永超外道二乘境界。復修瑜伽勝上法。能從凡入佛位者。
亦超十地菩薩境界。又深知一切法無自性。云何無自性。前已旨
陳。夫迷途之法。從妄想生。乃至展 轉。成無量無邊煩惱。輪
迴六趣者。若覺悟已。妄想止除。種種法滅。故無自性。復次諸
佛慈悲。從真起用。救攝眾生。應病與藥。施諸法門。隨其煩惱
對治迷津遇栰達 於彼岸。法亦應捨。無自性故。如大毘盧遮那成
佛經云。諸法無相。謂虛空相。作是觀已。名勝義菩提心。當知
一切法空。已悟法本無生。心體自如。不見身心。住於寂 滅平等
究竟真實之智。令無退失。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
源空寂。萬德 斯具。妙用無窮。所以十方諸佛。以勝義行願為
戒。但具此心者。能轉法輪。自他俱 利。如華嚴經云。
悲光慧為主
方便共相應
信解清淨心
如來無量力
無礙智現前
自悟不由他
具足同如來
發此最勝心
佛子始發生
如是妙寶心
則超凡夫位
入佛所行處
生在如來家
種族無瑕玷
與佛共平等
決成無上覺
纔生如是心
即得入初地
心樂不可動
譬如大山王
又准華嚴經云。從初地乃至十地。於地地中。皆以大悲為主。如
無量壽觀經云。 佛心者。大慈悲是。又涅槃經云。南無純陀。
身雖人身。心同佛心。又云。
憐愍世間大醫王
身及智慧俱寂靜
無我法中有真我
是故敬禮無上尊
發心畢竟二無別
如是二心先心難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禮初發心
發心已為人天師
勝出聲聞及緣覺
如是發心過三界
是故得名最無上
如大毘盧遮那經云。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第三言
三摩地者。真言行人如是觀已。云何能證無上菩提。當知法爾
應住普賢大 菩提心。一切眾生本有薩埵。為貪瞋癡煩惱之所縛
故。諸佛大悲。以善巧智。說此甚 深祕密瑜伽。令修行者。於
內心中。觀白月輪。由作此觀。照見本心。湛然清淨。猶 如滿
光遍虛空無所分別。亦名覺了。亦名淨法界。亦名實相般若波
羅蜜海。能含種 種無量珍寶三摩地猶如滿月潔白分明。何者。
為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我見自心。形如月輪。何故以月
輪為喻。謂滿月圓明體。則與菩提心相類。凡月輪有一十六分。
喻瑜伽中金剛薩埵至金剛拳有十六大菩薩者。於三十七尊中。
五方佛位。各表一智。東方阿閦佛。因成大圓鏡智。亦名金剛
智也。南方寶生佛。由成平等性智。亦名灌 頂智也。西方阿彌
陀佛。由成妙觀察智。亦名蓮華智。亦名轉法輪智也。北方
不空成就佛。由成成所作智。亦名羯磨智也。中方毘盧遮那佛。
由成法界智為本。已上四佛智出生四波羅蜜菩薩焉。四菩薩。
即金寶法業也。三世一切諸聖賢。生成養育之母。 於是印成法
界體性中。流出四佛也。四方如來。各攝四菩薩。東方阿閦佛
攝四菩薩。 金剛薩埵。金剛王。金剛愛。善哉。為四菩薩也。
南方寶生佛攝四菩薩。金剛寶。金剛光。金剛幢。金剛笑。
為四菩薩也。西方阿彌陀佛攝四菩薩。金剛法。金剛利。金剛
因。金剛語。為四菩薩也。北方不空成就佛攝四菩薩。金剛業。
金剛護。金剛牙。 金剛拳。為四菩薩也。四方佛各四菩薩。
為十六大菩薩也。於三十七尊中。除五佛四 波羅蜜及後四攝八
供養。但取十六大菩薩為四方佛所攝也。又摩訶般若經中。內
空至無性自性空。亦有十六義。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分淨
性。眾行皆備。其體極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輪迴六趣。變不
變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凡月其一分明相。若當合 宿之際。
但為日光。奪其明性。所以不現。後起月初。日日漸加。至十
五日圓滿無礙。所以觀行者。初以阿字發起本心中分明。即漸
令潔白分明。證無生智。夫阿字者。 一切法本不生義。
准毘盧遮那經疏釋阿字。具有五義。一者阿字 (短聲)是菩提心。
二阿字(引聲)是菩 提行。三暗字(長聲)是證菩提義。四惡字(短聲)是
般涅槃義。五惡字(引聲)是具足方便智 義。又將阿字。配解
法華經中開示悟入四字也。開佛知見。雙開菩提涅槃如初阿
字。 是菩提心義也。示字者。示佛知見。如第二阿字。是菩
提行義也。悟字者。悟佛知見。如第三暗字。是證菩提義也。
入字者。入佛知見。如第四惡字。是般涅槃義。總而言之。
具足成就。第五惡字。是方便善巧智圓滿義也。即讚阿字是
菩提心義。頌曰。
八葉白蓮一肘門
炳現阿字素光色
禪智俱入金剛縛
召入如來寂靜智
扶會阿字者。揩實決定觀之。當觀圓明淨識。若纔見者。則名
見真勝義諦。若常 見者。則入菩薩初地。若轉漸增長。則廓
周法界。量等虛空。卷舒自在。當具一切智。凡修習瑜伽觀行
人。當須具修三密行。證悟五相成身義也。所言三密者。一身
密者。如結契印召請聖眾是也。二語密者。如密誦真言文句
了了分明。無謬誤也。三意密 者。如住瑜伽相應白淨月圓觀菩
提心。次明五相成身者。一是通達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剛
心。四是金剛身。五是證 無上菩提獲金剛堅固身也。然此五相
具備方成本尊身也。其圓明則普賢身也。亦是普 賢心也。與十
方諸佛同之。亦乃三世修行證有前後。及達悟也無去來今。
凡人心如合 蓮華。佛心如滿月。此觀若成。十方國土。若淨若
穢。六道含識。三乘行位。及三世 國土成壞。眾生業差別。
菩薩因地行相。三世諸佛。悉於中現證本尊身。滿足普賢一切
行願故。大毘盧遮那經云。如是真實心。故佛所宣說。問前言
二乘之人。有法執故。不得成佛。今復令修菩提心三摩地者。
云何差別。答二乘之人。有法執故。久久證 理。沈空滯寂。
限以劫數。然發大心。又乘散善門中。經無數劫。是故足可厭
離。不 可依止。今真言行人。既破人法二執。雖能正見真實之
智。或為無始間隔。未能證於 如來一切智智。欲求妙道。修
持次第。從凡入佛位者。即此三摩地者。能達諸佛自性。悟諸
佛法身。證法界體性智。成大毘盧遮那佛。自性身。受用身。
變化身。等流身 等流身。為行人。未證故。理宜修之。故
大毘盧遮那經云。悉地從心生。如金剛頂瑜 伽經說。一切義
成就菩薩。初坐金剛座。取證無上道。遂蒙諸佛授此心地。然
能證果。凡今之人。若心決定。如教修行。不起于座。三摩地
現前。應是成就本尊之身。故 大毘盧遮那經云供養次第法云。
若無勢力廣增益。住法但觀菩提心。佛說此中具萬行。漸足清
白純淨法也。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
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事。
讚菩提心曰。
若人求佛慧
通達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
速證大覺位
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