眠光法
首先把自心光明產生出來,經過頂竅放光出去,以光去接觸那座
山。然後再把這個山,這個器世界化為一大片的光芒。自己也化
為光,光與光互相融入,就進入山了。湖,也是一樣,先在湖邊
打坐,自心放出光明,由頂竅出去。用光去接觸那的湖,把湖全
部化為光明一片,然後你自己化為光明一片,兩個光明互相融入,
就可以進到湖裡面,這是一個修行的方法,以光明融入光明。
密教的「眠光法」,也是化成光明,睡眠在光明裡面的方法。睡
眠時先祈求根本上師,出現在虛空中放光加持。
觀想「三光加被」,白色、紅色、藍色的寶石,放出很耀眼的光
明照蓋全身。再想根本上師化為一團白色光明,由頂竅進到你的
中脈,坐在你的心中蓮花上,這是「入我」。
根本上師的光明,把你的五臟六腑,包括你的皮、毛、骨骼,全
部變成光明一片,就是化光,在光明中你跟本尊、跟上師是沒有
什麼分別。這個時候,你在睡眠當中,你就是上師、全身都是光。
然後你再把自心上師的光明放出來,照所有的器世界,包括你的
房間,整個化為光明。這個時候,整個宇宙像一個大的水晶球的
光明,你自己也是光明。你就躺在這個水晶球中安然入睡,這是
「眠光法」。
密教有很多的「化光法」,
例如觀想大日如來,最上面的佛眼佛母、蓮花童子、蓮生活佛,
作成一直線。然後大日如來、佛眼佛母、蓮花童子、蓮生活佛,
四者合一融入,成為一個光點,進入你的心中,你自心也產生光
明、全身的毛細孔放出光,變成一個光明體。這就是灌頂的觀想,
但這個首要條件 心 須以平等性智的心性去修,較容易獲得眠光
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師尊解說 平等性智
禪宗六祖很有名的偈: 『不思善、不思惡』,聽起來很簡單,其
實它的表現就是平等性智,世間一般的人要實踐這平等性智是相
當困難的,因為大家都活在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之中。
凡夫眼睛看到的有美醜之分,耳朵聽到的有善惡之語,鼻子嗅到
香臭,舌頭嚐到鹹淡,身體碰到的有愛惡,意念有喜樂等等之分
別。
釋迦牟尼佛在最深的禪定中發覺眾生是平等,眾生都有佛性,這
個佛性的平等應該是絕對的,就是進入一的絕對,二就有分別了,
何況在這個娑婆世界,不只是二! 還有三、四、五、六等等的分
別。
所有平等性智就是廣大的無量的慈悲喜捨的心,若把每一個眾生
都看成是很尊貴尊重的,我們要尊敬他。這個出發點是對的,但
是在指引上是不同的,也就是施於每一個人的教導,有的是需要
尊敬的,有的是需要輔導的,有的要施予愛心,或者是需要捨的,
有的要用慈悲去減少煩惱增加他的快樂,有的要為他犧牲,有的
要使他歡喜快樂的解除痛苦,所以施予的各種方法都不一樣,這
個是一個重點。
人生活在世界上有四個狀況,第一個是清醒時候的狀態,第二個
進入睡眠的狀況,第三個是在做夢時候的狀況,人生這三個狀況
都是有分別的。只有一個狀態是沒有分別的就是最深意識的超覺
狀態,這才是真正的平等性智。
清醒的時候,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有分別識,在睡眠
的狀態中也有分別的意識,那麼夢境中有好有壞都是有分別的,
唯一在最深意識的超覺狀態中,就是唯識學中的第八阿賴耶識,
密教的第九庵摩羅識、第十的無量識才沒有分別。
人在最深意識中都把六覺都除掉,也就是眼、耳、鼻、舌、身、
意都沒有了,這種超覺的狀態叫作宇宙的意識,也就是至上意識
的平等性智。要修到這種成就必須要靠禪定的力量,我講過色界
四禪;初禪是喜悅的狀態,二禪是淨光的覺受,三禪是不動寂靜
的覺受,四禪是平等性的覺受。
所以真正登上了色究竟天,無色界最高天的時候,會有一種很平
等的心產生出來,這要靠很大的修行功力才能夠進入那樣深的境
界。所以講平等是很簡單阿!其實真的是很難平等啦!
當人的平等性發露出來,他對親跟疏會比較平等,像親人母親生
病了,一般人會很緊張,但行者會以平等心來看待,並不是說不
孝敬父母長輩。用佛法給它化解的很平淡,盡量唸佛迴向給自己
的母親,,修法給母親,同時也一樣希望能解除眾生所有的痛苦,
把母親的痛苦當成中生的痛苦一樣的來解救,這是一種很超然的
智慧。
一般人不同的,我的母親比較重要,別人的父母是他家的事,像
在爭醫院床位,我的親人要住到這一間病房,別人有沒有床位我
不管。那麼醫生來了,一定要先醫我的親人,不能先去醫別人,
這些都是有分別的,佛教講的是平等的,佛法是平等性智。
所以靜香上師有一次跟我說:「師尊,人家供養你的禮物、錢,你
有沒有收到?」我跟她說我從來不管,她說:「奇怪!你怎麼不管,
這是人家供養你的。」我說:「這些錢縱然我沒有花,也有人去
花。」不知道她聽得懂不懂? 我這一句話講的就是平等。
一般人認為這個是我的啊,怎麼可以我的錢讓別人花呢?但是在師
尊的眼中,錢我不花,還是有別人花,是同等的價值。不要分你
的我的,只要這些錢是發心供養就可以了!
所以我們做慈善,有一點要注意的,不要去追究錢哪裡去,你把一
筆錢拿出來做善事,縱然不是花在做慈善,我們已經發出菩提心來
就夠了。錢給別人花了也是自然天地間的一種因果,也是平等的。
六祖慧能的「不思善不思惡」太好了!五祖弘忍講的沒有我、沒有
你、沒有眾生、沒有壽者,你去實踐它就可以開悟,這都是平等性
智。無我相無人相就是平等,不思善不思惡也是平等,到了師尊變
成二個字『去執』,你去掉執著會得到平等。不要講什麼善、什麼
惡啊!一切執著都沒有,進入唯一的空性就是禪宗,真正把執著完
全去除,沒有煩惱的直接進入空性,得到佛性就直接成佛了。
在這世界上,不要以為光頭去了三千煩惱絲就沒有惱絲,其實腳上
有六千根毛是理不盡的,所以做人是很難的,每的人的心都不平
等,要做到平等性智,真的是要有大智慧,還有很大的定力,要去
掉所有的執著。當你不思善不思惡的時候,你會發覺眾生很可愛,
看他們的執著、看他們的善惡、看他們的分別心、看他的喜、怒、
哀、樂、哭、笑、跳,你就覺得很好玩。
把他們當成好玩就好了,然後慢慢引導他們去掉這個執著、煩惱、
痛苦,給他們快樂。當然,你沒有去做實踐的工夫跟修行的話,你
沒有辦法證得平等性智,我在第一百二十一百本書內有教大家怎麼
樣子修出平等性智,還有五智是用真佛密法跟密教的種種方法去修
證的。
你可以一層一層的天去實驗,你得到喜悅,然後再得到淨光,產生
光明,然後到不動的境界,再進入平等性智。這時候,你的眼耳鼻
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庵摩羅識全部都開發出來,你得到的是一種超然
的覺悟,你跟世俗人不同了,雖然活在娑婆世界跟所有的人活在一
起,但是你的看法是一種超然的覺悟,你已經是聖人了。
嗡嘛呢唄咪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佛典故事 苦的根源
有一次,佛陀在恆河中遊北岸的末羅國遊化,來到一個叫做「優樓
頻螺」的村落,住在附近的樹林裡。
當地的驢姓村長,聽說佛陀來了,想到佛陀常教導人知苦、滅苦,
心中有著幾分的仰慕,也嚮往能親自聽個究竟,就前往拜見請益。
驢姓村長禮見佛陀後,問佛陀說:
「世尊!聽說您能為人解說苦的成因,以及如何滅除,這真是太好
了,請世尊慈悲,也能為我解說。」
「村長!我如果以『過去如何如何』、『將來如何如何』來為你說
明苦的成因、苦的滅除,那麼,你或許會相信,也或許不信而可能
徒增你的疑惑。村長!現在我們都坐在這兒,我就舉眼前周遭會發
生的事,來為你說明吧,你要好好聽,仔細思惟了。」
「好的,世尊!」
「村長!你想想看:你會因為你們村裡的哪個人被殺、被捕、被罰
款、被譴責而感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嗎?」
「會的,世尊!」
「然而,村長!是不是你們村裡的任何一個人被殺、被捕、被罰
款、被譴責時,你都會感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呢?」
「不會,世尊!」
「村長!同樣是村中的人,為什麼你對某人會,而對其他人就不
會?」
「世尊!會讓我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的那些人,是因
為那是我所眷愛、關切的人,我對他們有欲愛的緣故,反之,則
是跟我無關的人。」
「村長!所以依此而類推於過去或未來,可知眾生的種種痛苦,不
論過去發生的,現在存在的,或是將來產生的,一切皆以欲為根
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為因,以欲為緣。」
「世尊!這真是個殊勝的比喻啊!世尊!真是稀有啊!世尊!您說:
『一切苦的生起,皆以欲為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為
因,以欲為緣。』真是巧妙的解說啊!」
「世尊!我有一個兒子,名叫智羅瓦西。有一次,智羅瓦西在外過
夜,隔天,我起了個大早,馬上派人去探望他。當我派遣的人還沒
有回來通報的等待時間,我只能情緒低落地老是念著『希望智羅瓦
西沒事』。」
「村長!如果智羅瓦西出了事,那你會不會憂心、哀嘆、痛苦、不
悅、絕望?」
「會啊,世尊!」
「所以,村長!從這件事也可以瞭解到『一切苦的生起,皆以欲為
根本;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為因,以欲為緣』的道理。」
「村長!在你還沒認識智羅瓦西的母親前,你會對她有愛欲之情
嗎?」
「不會,世尊!」
「是當你認識她之後,才有欲愛之情產生的是吧,村長!」
「是的,世尊!」
「村長!如果智羅西瓦的母親被殺、被捕、被罰款、被譴責,你會
感到憂心、哀嘆、痛苦、不悅、絕望嗎?」
「會啊,世尊!」
「村長! 這也可以讓你瞭解到『一切苦的生起,皆以欲為根本;
由欲而生,由欲而集起;以欲為因,以欲為緣』的道理。」
「村長!如果心中有四種愛念,當這四種所愛念的無常變化了,那
麼,就有四種憂苦生起;如果有三種、兩種、一種愛念,當所愛
念的起了無常變化,就會有幾種憂苦生起。」
「村長!如果都沒有愛念,那麼,就不會有憂悲惱苦了。沒有愛念
的人,不會有憂悲惱苦;沒有憂悲惱苦的人,如出水蓮花般的超
脫。」
當世尊這樣解說時,驢姓村長當場遠塵離垢,得法眼清淨,見法、
得法;知法、入法,不再疑惑,不再畏懼,合掌對佛陀說:
「世尊!我已經超越了。從現在起,我歸依佛、法、僧眾,願意終
身為佛弟子,請為我見證。」
按語:
一、 本則故事取材自《相應部第四二相應第一一經》、
《雜阿含第九一三經》、《別譯雜 阿含第一二八經》。
二、親情與愛情,是世間人所讚頌與追求的,但在佛陀解脫者慧
眼的透析下,這是不 離自我為中心的欲愛,是苦的根源。
欲愛,都是不離自我中心的,所以,親子、夫妻間的反目成仇,
也時有所聞而不足為奇了,所謂:「母共子諍,子共母諍,父子、
兄弟、姊妹、親族輾轉共諍」(《中阿含第九九苦陰經》,
《中部第一三苦蘊大經》亦同)就是這個樣子。